作為(wei) 環境治理的基礎,環境監測行業(ye) 在“十二五”期間的政府高度重視下,形成了以大氣、水等汙染源監測為(wei) 主的國家環境監測網絡。
目前,“十三五”環保規劃是以提高環境質量為(wei) 核心,預示著我國環保行業(ye) 正在迎來以環境質量監測為(wei) 主的裏程碑發展機遇。
在“十二五”的政策熱潮下,我國環境監測行業(ye) 發展迅速,雖市場規模較小,但市場增量可期。2014年,環境監測儀(yi) 器整體(ti) 銷售額達到196.4億(yi) 元,實現11-14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(wei) 22.14%。
不過,相比大固廢、煙氣治理、水務處理三大板塊,環境監測板塊的市場規模較小,2014年占環保行業(ye) 約為(wei) 3.98%,僅(jin) 為(wei) 水務處理行業(ye) 的1/13。
值得關(guan) 注是,由於(yu) 環境監測的基礎性,水、氣、土板塊持續的市場需求,也刺激了對環境監測行業(ye) 的需求。環境監測未來的廣闊市場空間可期。
如今,我國環境監測行業(ye) 處於(yu) 汙染源、環境質量監測為(wei) 主的階段。環境監測產(chan) 業(ye) 分為(wei) 環境質量監測、汙染源監測和其他監測三個(ge) 部分。其中,環境質量監測運營主體(ti) 由各級環境監測站構成,而汙染源監測運營主體(ti) 由主要排汙企業(ye) 的監控部門構成。當前因覆蓋麵廣和監測深度等因素,汙染源監測產(chan) 業(ye) 份額高,14年占監測市場約為(wei) 49.24%,11-14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(wei) 25.95%;環境質量監測產(chan) 業(ye) 份額位居第二,14年占監測市場約為(wei) 36.25%,11-14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(wei) 20.79%。但根據“十三五”政策動向,我國環境監測行業(ye) 即將由汙染源監測為(wei) 主的階段,轉向環境質量監測為(wei) 主的階段。
環境監測產(chan) 業(ye) 鏈
我國環境監測產(chan) 業(ye) 鏈的上遊為(wei) 硬件、監測係統軟件、檢測試劑等;中遊為(wei) 監測儀(yi) 器、監測係統及相關(guan) 服務;下遊為(wei) 儀(yi) 器維護和設備運營等。
投資價(jia) 值分析:
(1)上遊硬件、軟件及試劑的市場較為(wei) 成熟,部分產(chan) 品如分析儀(yi) 器中最核心的傳(chuan) 感器部分,由於(yu) 技術壁壘過高,一般選擇外部購買(mai) ,目前投資價(jia) 值較小。
(2)中遊監測儀(yi) 器的技術壁壘偏高,企業(ye) 通過外延內(nei) 生整合技術,一旦占據市場,地位難以撼動,故利潤空間較大;中遊監測係統市場在政策扶持下前景可觀,市場空間大,故投資價(jia) 值較大。
(3)下遊運營維護在國家力推第三方治理下,環境監測服務市場興(xing) 起。由於(yu) 進入下遊壁壘高,有雄厚資金、技術水平高的企業(ye) 應投身利潤之高的監測運營維護產(chan) 業(ye) 。在“十三五”期間,中遊的監測儀(yi) 器、監測係統,和下遊的運營維護更具有投資價(jia) 值。
經營模式
國家力推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,催生監測服務市場興(xing) 起。2015年1月,國務院頒布《關(guan) 於(yu) 推進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》,首次表態鼓勵環境汙染的第三方治理;2016年1月,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(hui) 議再次強調,要對第三方治理開展監督檢查。隨著環境監測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,監測服務引入市場機製、推動第三方治理是大勢所趨。監測服務市場正在由政府化逐步轉向市場化,主要以“轉讓—經營模式”和“托管運營模式”。
競爭(zheng) 格局
我國環境監測行業(ye) 壁壘較高,壟斷格局雛形已現,領先企業(ye) 占據半壁江山。首先,作為(wei) 技術密集型產(chan) 業(ye) ,環境監測行業(ye) 技術門檻偏高,目前國內(nei) 從(cong) 事環境監測的企業(ye) 僅(jin) 有兩(liang) 百多家。高端過程分析儀(yi) 器市場,大多被德國西門子、瑞士ABB、美國賽默飛世爾等外資企業(ye) 所占領;內(nei) 資企業(ye) 如聚光科技、先河環保、雪迪龍等,主要麵向中低端過程分析儀(yi) 器市場。
其次,在“十二五”期間,銷售收入前十的企業(ye) 市場占有率維持在60%左右,行業(ye) 競爭(zheng) 格局已經基本形成。恰逢行業(ye) 本身具有較高技術壁壘,領先企業(ye) 未來將擁有更深的“護城河”,預示著環境監測行業(ye) 正迎來三足鼎立時代。因此,對於(yu) 國內(nei) 的環境監測企業(ye) 來說,未來的發展是機遇與(yu) 挑戰並存。
內(nei) 資企業(ye) 加大研發力度,提升產(chan) 品核心競爭(zheng) 力。一方麵,政策利好來襲和市場增量空間大為(wei) 環境監測企業(ye) 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;另一方麵,在市場競爭(zheng) 激烈、打價(jia) 格戰、毛利潤下滑的背景下,企業(ye) 通過內(nei) 生研發、外延並購,從(cong) 而達到技術鏈與(yu) 產(chan) 業(ye) 鏈的整合。內(nei) 資監測企業(ye) 想要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,必須縮小與(yu) 外資企業(ye) 在關(guan) 鍵技術領域的差距,形成不可複製的核心競爭(zheng) 力,真正從(cong) “中國製造”轉向“中國創造”。
行業(ye) 痛點
目前,我國環境監測行業(ye) 主要痛點有:惡性價(jia) 格競爭(zheng) 苗頭已現,環境監測儀(yi) 器相對落後以及監測人員能力比較薄弱。因三大痛點相互影響與(yu) 製約,行業(ye) 若想要實現發展的新跨越,必須同時推進消除痛點,以防出現“木桶原理”的局麵。
(1)價(jia) 格競爭(zheng)
當激烈競爭(zheng) 使價(jia) 格戰日趨白熱化,環境監測企業(ye) 的毛利率不斷被蠶食。首先,根據萬(wan) 得數據分析,環保監測板塊毛利率高,上市公司自2010年以來基本保持在50%左右。水務處理、大固廢、煙氣治理板塊的毛利率依次約為(wei) 40%,30%,20%。在高毛利率的吸引下,外資和內(nei) 資企業(ye) 紛紛加入到監測行業(ye) 的競爭(zheng) 中。
在爭(zheng) 奪市場份額的戰爭(zheng) 中,價(jia) 格戰是企業(ye) 管理者手中最常揮動的武器。其次,通過6家上市公司的毛利潤對比圖,不難發現上市企業(ye) 的毛利潤已受價(jia) 格戰的擠壓,近年呈現下降趨勢。因此,企業(ye) 想要突破重圍打勝仗,唯有擺脫飲鴆止渴的“價(jia) 格戰”轉入“技術戰”,環境監測行業(ye) 的未來才能更加輝煌。
(2)製造水平
高新監測設備領域尚以進口為(wei) 主,國產(chan) 環境監測儀(yi) 器滯後在中低端領域。首先,據智研谘詢,國產(chan) 環境監測儀(yi) 器在中低端領域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在國內(nei) 市場份額很大。但國產(chan) 大型實驗室用監測儀(yi) 器自動控製技術采用程度較低,關(guan) 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。其次,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,很多國產(chan) 環境監測儀(yi) 器在一些新興(xing) 監測領域中達不到標準。
比如近兩(liang) 年興(xing) 起的超低量監測設備、煙塵監測設備、PM2.5監測設備領域,大部分市場份額都被進口產(chan) 品占領。不過,在大環保時代“智慧環境”漸成趨勢下,考慮到價(jia) 格差異,信息安全等因素,以及國產(chan) 設備性能逐步被認可,政府將優(you) 選采購有自主知識產(chan) 權的國產(chan) 設備。所以,企業(ye) 必須加大研發力度,環境監測設備的國產(chan) 化率才會(hui) 不斷地提升。
(3)人才瓶頸
因環境監測行業(ye) 涉及多個(ge) 領域,複合型中、*監測人才相對難尋。監測行業(ye) 需要精通水、電、大氣、物理等多個(ge) 領域的複合型人才,而當前專(zhuan) 業(ye) 人員能力比較薄弱,如知識結構老化,科研能力不強,業(ye) 務能力參差不齊。
一方麵,環境監測隊伍素質與(yu) 當下緊迫的形勢、繁重的任務不相適應,監測人員往往在標準製定、課題研究及先進儀(yi) 器設備操作等方麵顯得力不從(cong) 心;同時人才的引進、培養(yang) 與(yu) 管理等都缺少行之有效的績效考核機製。
另一方麵,環境監測企業(ye) 相對缺少複合型人才,因為(wei) 理想化的人員既需要掌握客戶所處行業(ye) 的知識背景,又需要深入掌握相應的非標產(chan) 品設計,能根據客戶的係統現狀、業(ye) 務流程和維護服務模式等地提供整體(ti) 的解決(jue) 方案。前者弊端在政府大力重視下逐漸修正,而後者弊端表明隻有技術實力、市場能力、資金運作能力等綜合競爭(zheng) 力強的企業(ye) 才能勝出。
本文由raybet雷竞技网页入口https://www.lianhuanduobao.com收集整理,僅(jin) 供學習(xi) 參考!
Copyright © 2018 雷竞技入口官方网站.版權所有
服務熱線